建築與文物


集應廟地理位置

  景美集應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以景美山為其屏山,面向景美溪、新店溪,所處方位是一風水極佳之寶地。在廟宇門楹上的對聯寫著:「景山展畫屏 脈鐘寶刹千人拜,溪水環玉帶 波映華堂萬點光」,正是說明集應廟位處風光秀麗的景美山下,香火鼎盛;景美溪由東向西環繞著集應廟,在附近渡口的頂街、下街(舊時景美街)熱鬧繁榮的景象。
廟宇位於景美舊街北端,廟埕與景美老街相接,這是很典型的台灣清代街廟配置關係,同時也反映出集應廟與景美舊街形成具有重要之意義。
在一九五○年代以前,集應廟華麗的屋脊投射在翠綠的景美山,無疑是當時最美的天際線。

景美集應廟的建築特色

  景美集應廟為「兩殿兩廊兩護室」之平面格局,清代先建左護室,於大正年間大修時再建右護室,從左護室是砂岩柱、右護室是紅磚柱可明顯區別。廟埕外有一水泥構造戲台,應是在民國四十八年大整修時所添建。現就廟宇的建築特色說明如下:

  • 前殿屋脊

  為前殿中央抬高之三川脊,分三段:中間的明間(中門)屋脊中央有站立之福祿壽三神仙,兩旁為龍首魚身之鰲魚,下方之脊身以「八仙瑤池慶壽」題材之泥塑;左右兩邊次間(邊門)屋脊上,各塑有強勁壯碩之五爪龍。屋脊上的燕尾及垂脊上的花草人物剪黏,工法相當精湛。

  • 正殿屋脊

  為單純之一條龍大脊,脊上為雙龍護塔造型。

  • 紅色木柵欄

  廟宇正面三川殿步口廊下的木柵欄,為清代寺廟普遍性的做法,大部分已遭拆除,景美集應廟仍舊保有此一傳統特色。

  • 三川殿步口之對看石堵

  步口左右兩邊為對看堵,由上而下分別是頂堵、身堵、裙堵、地牛(又稱櫃台腳)。廟宇坐向左邊是龍邊(以神明坐向為基準),頂堵為人物堵;身堵為龍堵,兩條龍翻騰於海面,波浪驚濤,一大一小,一上一下,成雙龍搶珠狀,十分生動;裙堵為螭虎爐,由兩隻螭虎組成爐狀造型,爐身圍繞著卍字,四個角落配上四隻蝙蝠,取賜福之意,爐是道家煉丹的器物,有吉祥辟邪之意;地牛為如意頭造型。
  廟宇坐向右邊是虎邊,頂堵為人物堵;身堵為虎堵,為雌虎携子下山,旁有太陽、假山、老松、竹子陪襯,雌虎凝視小虎、小虎望著雌虎,表現出牴犢情深。

  面對龍堵的最右邊,有武將持旗、童子持球;面對虎堵的最左邊,有武將持戟(長形兵器),童子持磬(三角形樂器),此兩堵中所持之器物為旗、球、戟、磬,取其諧音為「祈求吉慶」,表達常民百姓的心願。

  • 螭虎石窗

  在中門兩側各有一處以螭虎為主題的石雕窗,由四隻螭虎圍繞的圖案,螭虎窗中間成方型設計;左窗為天官手持天官賜福畫軸,旁有童子陪侍;右窗天官手持如意,旁有仙童持開卷、仙女持扇陪侍。

  • 門口石獅

  以觀音石雕成的閩南石獅風格的造型,採蹲姿之四肢著地,左右兩獅皆扭頭朝內,眼望中軸線,形成拱衛的姿勢,有鎮守廟門及歡迎賓客之意。石獅表情威而不猛,神情溫馴,十分討喜。廟宇左側為雄獅,右腳踩圓形繡球(有元寶及有求必應之意),口含石珠,頸上繫鈴;右側為雌獅,以前腳撫逗幼獅,雙唇微露吐舌。在門柱前的石獅是用來穩定門楹,防止鬆動。雄獅背上留有同治丁卯年拾壹月吉置(同治六年、1867年)落款,胸前則留有大正甲子年之落款,推論原石獅為同治六年以砂岩所雕,因年代久遠而剝落,於大正十三年以觀音石重置。

  • 龍柱

(一)三川殿入口龍柱
  以觀音石雕成,創作於一九二四年(日治大正十三年),為單龍盤於八角形石柱上的八角蟠龍柱;頭下尾上,線形流暢,造型剛健,運用線雕法雕出背鰭、鱗片之細節,簡潔清晰;龍柱中穿插封神演義及三國演義之武場人物騎獸圖案,龍柱底部刻成八角形的柱珠。

(二)正殿龍柱
  在八角形的柱身上,以龍體繞著柱身一圈,龍首居下、龍尾朝上,取其從天而降之勢;軀體轉折有致,氣勢雄偉,縮喉突胸之造型似有血肉,柱身空隙補以雲朵、波浪、仙人騎鶴;八仙人物以「眾仙瑤池會」為題,呈現八仙為西王母祝壽之熱鬧場景,使靜態的石材呈現騰躍動感。

  • 大木結構

  景美集應廟大木結構屬抬樑式結構,屋架以水平的橫樑與垂直的瓜柱架成階梯狀,力量自上向下傳達至大樑,承受所有的重量,有如抬物之勢,台灣匠師稱為剉瓜疊斗棟架。

(一)二通三瓜
  使用兩根通樑、三個瓜筒的三角形棟架,通常用於三川殿及亭子,景美集應廟三川殿的瓜筒較為修長,如木瓜狀。

(二)三通五瓜
  使用三根通樑、五個瓜筒的三角形棟架,瓜筒的尺寸以大通樑最粗大、二通樑次之、三通樑最小,大多用於正殿的架內。景美集應廟正殿瓜筒較為肥碩,如金瓜狀。

(三)員光
  位於瓜筒的下方兩柱之間大通樑下的雕刻板,其功能是用來穩定樑柱之間的直角。景美集應廟採一對螭虎造型的鏤空雕刻。

(四)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用來增加通樑與柱子間直角的穩定性。景美集應廟正殿大通樑下與各樑柱交角處雕成振翅欲飛的的鰲魚托木,有獨占鰲頭之意。

(五)獅座
  又稱斗抱、斗坐,為承托拱的構件。在正殿龍柱內側的通樑上,雕成獅子戲繡球,生動活潑,象徵喜慶、祥瑞、納福之意。

  • 彩繪

  集應廟內的木件上有許多彩繪,傳達忠孝節義、做人處事的人生道理,值得細細欣賞;其中在三川殿及正殿之點金柱左右兩側的橫樑上,各有兩幅描黑金的彩繪,因保存不易,極具價值。廟內之彩繪多為己亥年(民國四十八)整修時所繪,見有落款署名梅石山人、丹山者,也有台南名師陳玉峰作品。

  • 交趾陶

  在正殿內牆放置執事牌及法器處,上方左右兩側之水車堵及龍虎牆皆是交趾陶的作品。